▲《笨鸟儿》系列作品
(资料图)
▲《幻象》系列作品
▲《游·梦》系列作品
▲《留芳》系列作品
开栏语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城市人文底蕴。在近代史上,中山名人辈出,为中山的历史,甚至是中国的历史都留下了印迹。当下的中山提出了“文化兴城”发展战略,拟将把中山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和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文化人的成长。中山有一批默默耕耘着的文化人,在继承先辈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正在与这个城市一道铸造着新的人文精神。因此,本报特推出《如果作品会说话》栏目,来推介中山文化领域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本栏目用作品来说话,来展示这个时代的文化之魂,为文化兴城寻找更多的精神力量。
4月,叶惠玲的作品和中山美术界同仁的作品去北京开展。她展出的作品是《游·梦》系列中的一张。每年,叶惠玲都会迎来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她的专业,另一方面是她的生活。从2006年开始,她的绘画几乎每年都有好消息,有些作品进入全国美展,有些作品被各种美术馆收藏,去得最远的作品入选了巴黎美术展览。生活上,她硕士毕业后来到了中山纪念中学教书,然后与同在纪中教书的大学同学宿宝忠结婚生子,在疫情期间,她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子,大家都在司空见惯中流逝,而她却把这些生活的日常都变成了艺术,创造出了另一个非同寻常的空间,在那个时空里她拥有另一个“我”。
她展出的《游·梦NO.3》作品,有一个布娃娃躺在虚空之中,颜色是她擅用的颜色。她的作品在众多的作品中看上去显得格外安静。这样的气质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她想要展现的世界分布在她创作的几个系列之中,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色彩上的内在逻辑,她的每一个系列都呈现出了她与时下生活的关系,色彩的运用也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笨鸟儿》系列
在创作中找到自我
关键词:天真
她的《笨鸟儿》系列创作于大学期间,创作灵感与一只鹦鹉有关系。
在这之前的岁月里,她一直过着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如果把小时候的喜爱也称作生活的话,她是幸福的。她自小就喜欢画画,她生在韶关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家族里有一位阿姨很早就开始学画,她从小就看着这位阿姨画,她也跟着阿姨画。
进入广州美术学院,她念的是油画系。油画系里有中国油画界知名的画家,如郭润文教授、范勃教授等等,他们风格各异。那时,她和宿宝忠都在那些大画家的工作室学习创作。这个时候的叶惠玲尝试过各种画风,她感觉到那都不是她想要的。
有一天,同学带回来一只鹦鹉,大家把这只在森林里迷失的鹦鹉散养着,用铁丝焊了一个类似鸟笼的支架让它自由地站在那里。然后,有一天鹦鹉飞走了,一去不复返。此后,她就开始尝试在画布上画鸟,她抛开了很多束缚,回到了自己。这些鸟自在地分布在画布里,它们占据着一个小小的空间,形态各异。主色调她选择了淡灰色,整个画面是宁静平和的,不张扬,很饱满。是纯粹,也是天真。
她在这个系列的创作中找到了自我,那是心底里生出来的欢喜。她把这些自然天成的鸟儿们称为“笨鸟儿”。《笨鸟儿》系列一共画了六张,其中一张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还有一张参加了巴黎美术展览。
●《幻象》系列
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疏离
大学毕业后,叶惠玲继续在广州美院攻读硕士,专业仍旧是油画,导师是知名画家郭润文教授。
郭润文的油画是写实的,他的很多学生也是写实风格。对待学生他是宽容的,他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于叶惠玲的创作风格他也是欣赏的。他评价叶惠玲的作品“她喜欢不确定的绘画方式,画面常常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新鲜感,情绪与想法随之不断跳跃,不断更新。她的作品从日常中来,与日常联系密切,点化日常生活器物成为艺术的精神”。导师给了她更大的创作空间,放手让她去探索新的表达路径,也会给她一些创作指导,希望她在创作中更多地关注人本身。
因此,在《幻象》系列创作过程中,在营造空间上,她更多了一些反思,开始关注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巴比塔一样,外在的无形的力量让人们产生疏离感。投射到绘画的空间里,人们面目模糊,在同一个空间里如同路人甲、路人乙。
幻象系列一共有四张,每一幅的底色都不一样,依次为青灰、深褐、浅灰、淡黄。人们在这样的底色里各自生活着。叶惠玲会用点、线、面来让这些面目模糊的人产生割舍不断的联系。她想表达的是,虽然现代人虽然看似毫不相关,彼此冷漠,但他们又与世界割裂不开,他们与这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显然,导师对她的探索是认同的。他说,一直以来,大家认为艺术家应该尽可能凭直觉创作,并依赖潜意识来激发活力与无拘无束的姿态,但事实上,一种姿态性的风格一旦被认为是自由的标志,它们就无法再以完全自然、自发的方式来表明姿态了。叶惠玲的亲身践行,让观者相信从生活日常中寻找灵感,艺术乃是一种自我的表达。
●《游·梦》系列
创造一个后花园
关键词:沉静
2013年,叶惠玲硕士毕业。她来到了中山纪念中学专门从事美术教学,主讲美术史与美术鉴赏。
她喜欢马蒂斯对于绘画本质的揭示,马蒂斯认为绘画就是要让人愉悦、轻松。她也想通过绘画向人们传递那样的信息,但不同于马蒂斯画面色彩的张扬,她还是喜欢沉静的画面,这是她发自内心的认同。
这期间她创作了很多单幅的作品,还将《游·梦》系列创造出来了。里面的元素有布娃娃、竹林、游乐场、木马等等生活日常。绘画成了她超越生活的一种方式,就像伍尔芙说女性写作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一样,她用绘画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精神后花园。
中山美术馆馆长肖伟对她绘画的评价是:她用笔很高级,常常有神来之笔,格调清新高雅。叶惠玲坦言,她在创作时经常的状态是,面对画布她没有什么固有的概念,她会随心而至,随心去画一些色块,然后慢慢地添置一些人物场景上去。
人们会质疑这样的创作方式吗?宿宝忠说大部分人都还是很欣赏她的作品,原因就是真实,她的作品真实地流露出了她的思想。这是她自己慢慢生长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刻意。这个非常可贵。人们喜欢真诚的东西。绘画最后的边界和可能性还是会回到精神层面,这才是绘画本身背后的逻辑。
●《留芳》系列
发现普通生活中的光
关键词:美好
画到最近的《留芳》系列时,很明显,叶惠玲对色彩有了一些大的变化。这也是与她的生活休戚相关的。这之前她画了100多张水彩。
疫情期间,她和所有人一样待在比较狭窄的空间里。疫情之后,夫妻二人就开着车出去写生,去到了江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还专门到深山老林里去。可能是太久没有接触大自然了,突然走到开阔的空间里,身心向着美好的大自然敞开,她说那种感觉就像在吸收大地精华一样。随后她画了一批植物,用她从没有用过的水彩来表现,也用了以前没有用过的鲜艳颜色。她惊讶地发现,从前没在意的花、草在自然盛放的空间里呈现出无限生机,这些都感动着她。她一口气画了100多张。
这种创作思绪将她带入了《留芳》系列的创作。这个系列里有江南小景,安静的院子,惬意的椅子,斑驳的墙壁,时隐时现的树木。
在过往的绘画中,她不怎么喜欢不规则的东西,但是在这个系列里,她将不规则变成了主旋律,把一片片树叶变成大色块渲染成底色,院子、凳子、椅子明亮地呈现在画面上。她将虚与实、有形与无形作了一个对比。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她对于宁静美好生活的热爱。
其中的一幅,画面是这样呈现的:在老墙的前面墙上有一面窗,窗前面有一把红色的椅子,椅子后面有一棵正在生长的植物。
——这就是一个后花园,当大家被生活所累的时候,都会想要有一个后花园,那是一个心灵栖息的地方。正如叶惠玲写的文字——
当我画下陶瓶,
它便不只是插花的容器,
是一颗勇敢的心。
当我画下花朵,
它便不只是会凋零的红颜,
它是盛开的希望。
相关链接
叶惠玲
1986年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学校美育工作专家,中山市优秀教师,广东省青年油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女画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山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山市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
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重要美术馆收藏。作品曾获得7次国家级别的奖项,6次省级奖项,6次市级奖项;入选参加市级以上展览80余次,其中国家级展览23次,省级展览20次。其中,曾获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最高奖)、第四届广东当代油画艺术展“作品奖”(最高奖),2次入选中国最高级别美术展——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1次入选国际法国巴黎大皇宫的ART CAPITAL,3次个人展览等等。
记者 黄启艳 杨彦华 文波
编辑:龙慧二审:苏鹏蕴三审:周亚平